不久前,濟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侯憲欽教授被報導用傳統砂磨機生產D50可達0.5μm的α氧化鋁粉體工藝技術后,業內有人發聲認可該工藝技術的成熟,更多則在震撼之余提出疑問和不解。
然后他的課題組又把鈦白粉攻下了。鈦白粉的莫氏硬度小于7,相比莫氏硬度高達9的α氧化鋁來說易磨性更好。因此,粒度分布和能耗相結合,從實戰出發給生產帶來效益提升才是關鍵所在。
課題組公布的數據如下:
1、入磨粒度200目,出磨粒度D50=0.313μm、D10=0.235μm、D90=0.411μm;
2、40噸球磨機裝料30噸,介質為高耐磨氧化鋁陶瓷球;
3、濕法球磨時間4小時,能耗相當于砂磨機的20%左右。
如此技術得以推廣,那將會給砂磨機的市場帶來多大的沖擊呢?會不會也給近期價格飆升的鈦白粉市場降溫呢?向侯教授請教后,整理了球磨機超細粉磨工藝技術的幾個重點,有利于讀者理解和接受。
1、首先是介質球的級配(即介質球有大有小的合理搭配)
2、其次就是介質球的平均球徑(微球介質決定出磨粒度);
3、再有就是砂磨機的填充率(料、球、水占比合理);
4、再就是磨機轉速的控制(追求卸落式,避免拋投式)。
上一篇:納米砂磨機在化妝品中的應用